时钟拨回到演习前一天晚上,当晚,该旅两个发射营的指挥员焦躁不安,为了打败“狼一样的蓝军”,他们决定联手。

第五发射营营长张新龙说,多年来,在该旅组织的野外综合训练、实装操作、实战演习中,这支蓝军支队与全旅发射营交手数十次,每次都让大家头疼不已。这次,第五发射营与第六发射营决定联手出击,以实力摆脱此前的被动局面。

果然,新战术很快就见效了!第五发射营在向发射阵地机动时,遭到蓝军的骚扰和阻击。第六发射营派出应急小组掩护友军,及时占领阵地。

蓝军不甘接受失败,立即展开新的作战:一组在暗夜中潜行,准备对两个发射营的水源地进行攻击;另一组对“红军”发射阵地进行贴近侦察,并打算引导“战斗机”进行轰炸。不料“红军”准备充分,蓝军刚一接近目标区域就遭遇到强大火力的抵抗,“奇袭”失败。

尽管接连遭到拦截,两个发射营却丝毫不敢松懈,更​​让两个营长汗颜的是,一名蓝军侦察兵伪装成伤兵潜入“红军”阵地,险些将“红军”指挥所摧毁。

“这支蓝队给训练场带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指挥员谋划、应对战斗的内在动力,让每一次红蓝对抗都能有新的收获。”演习间隙,该旅旅长充分肯定了蓝队的“磨刀石”作用。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发射营都是通过与蓝队的对抗,不断成长。

改变源于教训。几年前的一场现实中的对抗,刷新了大家的认知。

当年,该旅率领“红军”支队挺进综合训练基地,与一支专业化的蓝军旅展开较量,经过较量,该旅以微弱优势获胜。

“那场战斗异常艰苦。”旅领导回忆起往事仍心有余悸:部队刚下火车,旅指挥所就被敌无人机锁定;官兵们以为车辆、帐篷伪装得很好,“根本看不见”,哪知几处营地遭到“敌”机轰炸……

部队蓝军总结_蓝军部队_部队蓝军是什么意思

“一群呆板的‘沙丁鱼’,必须放一条活蹦乱跳的‘鲶鱼’,才能搅动局面、激发活力。部队训练亦是如此。”在总结演练中,该旅党委决定,针对短板、弱项进行自我革命,为发射队打下战场“磨刀石”。他们在全旅选拔精干官兵,组建专业化蓝军队伍:按照“形神兼备、攻防一体”的原则,优化蓝军队伍兵力编成;成立蓝军战术研究组,加大战术、训练手段的细化研究和训练力度,吃透作战对手的战术思想、战术特点;逐步建设配套训练场地,缩小对抗环境与真实战场的差距,练就一支“狡猾”的蓝军队伍。

预测路线设伏、伪装接近敌人、连夜发动袭击扰敌……自蓝军中队在训练场成立以来,“特殊情况”已成为“现实敌人”,迫使发射营必须拿出有效战术应对。战术训练阶段,该旅组织营连与蓝军中队轮流进行对抗演练,迫使发射营官兵认真思考各种敌情,练就较强的预知敌情、随机应变能力。

蓝军的战术越是刁钻,红军就越能从容应对。在今年初的一次对抗演习中,蓝军一支骚扰队趁着夜色秘密与“敌”交锋,终于找到突入的空隙,准备袭击“红军”队的通讯枢纽。突然,“红军”队的车辆前灯亮起,迎接蓝军队的是被埋伏的“红军”官兵。原来,发射营欲擒故纵,诱使蓝军骚扰队孤身深入敌境,给他们“包饺子”……

谈及蓝军班组这些年给各发射营带来的变化,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以前JRS直播,进入野外训练场,发射营进行战前训练,轻武器都锁在野战炮柜里……现在,这些现象不复存在,蓝军班组的作战风格也逐渐由单兵作战转变为全面对抗。

近日,该旅参加上级组织实施的一次导弹作战过程试验发射任务,随机抽取的第二营全程独立完成组织指挥、试验作业和协同保障,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建立一支随处跟随你的蓝色军队

■李珏宏

与传统的近距离作战相比,火箭军部队上战场经常面临的是“非接触、超视距”对抗,肉眼看不到对手,但视线内肯定有对手。火箭军某旅组建了自己的蓝军班,把“敌人”带到了眼皮底下,在发射场上真枪实弹地进行对抗。这种对抗训练模式,强化了官兵的敌情意识,锻炼了部队的战术思维,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有人说:“也许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学得更快。”随着实战训练不断深入,低频次、无体系、手段单一的红蓝对抗已经不能起到“磨刀石”的作用,久而久之,官兵对对手的理解会越来越模糊。

兵法在于动态对抗,要想在未来战场上掌握主动权,必须缩短部队与战场的距离,增强蓝军“磨刀石”的作用,及时把对手不断更新的作战理念和方法输入蓝军,把红蓝对抗设置得更加系统化、更加务实化,打造“影子般”的专业化蓝军,让部队时刻保持战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