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发球方来说,第一、第三拍为发球战术阶段,对于接发球方来说,第二、第四拍为接发战术阶段,第五拍及以后为相持阶段。

通过对比相持阶段运动员不同技术的使用率,可以分析运动员的比赛意图,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运动员的比赛倾向。

服务端动态分析

我们选取了8名ATP运动员作为代表的数据,通过数据发现,在发球后第一次接发球(发球是第一杆),也就是每一分的第三杆中,击球位置比较整齐。

8名球员中有60%已经到达中场,也就是说球员们积极冲前击球,进攻形势更加明显,有30%的球员从底线击球。

第三杆各击球位置分配百分比(%)

值得注意的是,特松加发球后第一拍就出现在网前的概率为15.29%,这比其他球员2%-6%的数据要高得多,但考虑到中场和底线的得分分布,我们将特松加定义为偏向发球的全面型球员。

第三杆球位分布图

如下图所示,8位球员第五拍的击球位置中场依然占据多数,概率在55%-65%之间。前场击球率分布不一,费德勒和特松加均突破10%,分别达到11.59%和11.90%。

费德勒和特松加在第三拍和第五拍的区别在于,费德勒的第三拍不太容易出现在网前,这与其他六名选手相当。但在第五拍中,费德勒和特松加的上网率相同,都达到了11%。

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两人都是进攻型的,但费德勒上网的时间比特松加要晚,特松加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强有力的发球来创造上网机会,而费德勒更多的是利用底线进攻来建立优势上网。

第五次击球各击球位置分配百分比(%)

我们注意到德尔波特罗和费雷尔在中后场的击球位置有很大的不同,第五杆中德尔波特罗击中后场的概率最高,而费雷尔击中后场的概率最低,德尔波特罗击中中场的概率比费雷尔击中中场的概率要低很多。

相比第三杆,德尔波特罗在中场的击球概率有所下降,在后场的击球概率有所上升,而费雷尔的中场击球率没有变化,并且更多的转移到前场区域击球。

第五杆球位分布图

这8名选手中,从第三杆到第五杆,伯蒂奇、费德勒、费雷尔、穆雷、纳达尔等5名选手倾向于从中后场往前场移动,而德尔波特罗、特松加等2名选手则倾向于后撤。

不过不同的是,德尔波特罗更多的是从中场回撤到后场,而特松加则是从前场回撤到中场。

从下图可以看出,8名球员发球时都比较倾向于向网前推进,但是推进的幅度都不是很大。

运动员与第三拍和第五拍相比的动作趋势(%)

德尔波特罗虽然有身高优势,但他更自信底线进攻,不太愿意上网,所以我们更坚定地把德尔波特罗定义为“底线型”选手。特松加更倾向于打“进攻型”,伯蒂奇、费雷尔、穆雷、纳达尔则是打“全场型”。

接收器的动态分析

现代男子网球的发球速度快、角度刁钻、旋转快,很多接发球者只能凭借本能反应,努力将球打到更有利的位置。

第四、六板依然受制于发球的威力,无法摆脱被动局面JRS直播,但第四、六板的细微变化可以反映出运动员的一些意愿,通过动态分析可以进一步反映出运动员的打法风格。

运动员与第四拍和第六拍相比的运动趋势(%)

如上图所示,运动员在应对对方强力发球时,更多的时候是被迫底线击球,前场击球机会非常少,而中场和后场的击球则占了绝大多数。

相较于第3、5杆的击球位置,第4、6杆的分配率更多的是在中底线,即便如此,虽然第4杆到第6杆8位选手的击球位置变化不大,但整体趋势还是继续向前的。

德约科维奇、费德勒、纳达尔、特松加四人逐渐将击球位置从后场移至中场,费雷尔、穆雷在中场的击球位置变化不大,但底线击球次数减少,网前击球次数增加,也是向前的趋势,唯有老将继续呈现后场击球的趋势。

发球和接球端的全面性随着第三到第五个篮板的进行,球员在场上的位置呈现出一些规律。

费德勒、伯蒂奇、德约科维奇等球员在板数增加时,都倾向于向网前移动,而德尔波特罗则是快速回到底线,继续在底线僵持。因此,场上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也能反映出运动员的心理意图,进而从某个角度反映出运动员的打法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