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在文昌举办的海南排球“乡村VA”活动火爆开展,海南排球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海南的“村村有球场”“九人制”“赤脚打球”等排球文化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提醒人们,排球运动深深扎根在茫茫椰林下的土地上,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一项有着几百年历史文化的运动,同时海南也赋予了这项运动特殊的魅力。

这是众多海南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海南排球运动不断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

海南农村排球大赛如火如荼开展中。 孟忠德 摄

从学校到公众

小小的排球是如何俘获海南人心的呢?这个故事要从海南排球“VA村”的举办地——文昌说起,文昌素有“排球之乡”之称,是排球运动最早传入海南的地方。

排球运动起源于美洲,19世纪末传入中国。翻阅《文昌县志》和《海南省志》,可以发现排球运动传入文昌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华侨从国外带回排球,在城镇间练习打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出现了第一批新式学校,开设体育课,推广近代体育,为排球运动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初年,许多在广州、香港、东南亚等地留学归国的学生被新式学校聘为教师,其中有的曾在外地学过排球,向学生传授排球技术,使排球运动首次在学校中传播开来。

其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李寿昌。他曾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一说是广东师范学校),酷爱排球运动。1917年到文昌县立中学(今文昌中学)任教后,向学生传授排球技术,热衷于组织球类运动,并经常带学生到校外打球。排球运动在学校逐渐流行起来,深受学生们的喜爱。1920年,文昌县立中学排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少年排球比赛,轻松战胜实力强大的上海队,夺得冠军,对学校排球运动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屯昌县排球联赛决赛,屯昌思源实验中学队员发球。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但据《文昌县志》记载,李寿昌任教之前,排球运动其实在文昌就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一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文昌著名的排球运动员回忆,1916年他到麦壕区峡山国民小学就读小学时,学校里的排球活动就已经十分活跃。另有人回忆,1917年他到文教区良田村隆坪小学就读时,已有留学归来的教师教排球,附近的小学也开始打排球。

此后,社会上活跃着一个体育组织——中盛体育会,对文昌排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组织是由回乡青年教师王建等人于20世纪20年代末创立,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其中排球运动开展得最为热闹。该会拥有一支非常活跃、优秀的排球队,足迹遍布全县,对当时东郊、白岩、南阳、清澜、东阁、文郊等地的排球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排球运动很快通过学生传到民间,成为大家饭后消遣、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并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日军侵海南前,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曾有8次由政府主办的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是每次运动会的重头戏。每隔几年举办一次的县级运动会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学校和民间的排球比赛应运而生。参加者有学生、教师、商人、手工业者、农民、渔民等,一年四季不间断,逐渐形成了在节假日、庆典、庙会等场合举办排球比赛以活跃气氛的习俗。日军侵海南后,抗日根据地在为部队开展劳动活动时,也举办排球比赛以活跃气氛。

为了打球,文昌人就地取材,制作球和网。当时的排球是用皮革做外壳,内衬橡胶内胆,外裹牛筋,用嘴吹气。由于这种排球价格昂贵,不易买到,人们就用猪膀胱充气,或用椰子叶编成球,或用野生柚子软化来代替,用椰子树编成绳子挂在两棵树之间,可以代替网。这些“土办法”反映出排球深受文昌人的喜爱。

参加今年屯昌县排球联赛的球员在传球。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热浪席卷整个岛屿

文昌之后,排球运动迅速传播到海南其他地区,其传播过程与文昌相同,学校和社会体育团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海南省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后,海府地区的皮金中学、琼山县立中学(今琼山中学)、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学校)、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等学校相继开展排球运动,并随后传到社会,进而在全岛普及。1934年,澄迈县金生体育会集资举办了该县第一届全县排球比赛,许多乡村农民自发组队参加。1936年,篮球、排球运动传入儋县(今海南儋州市),很快在城镇乡村普及,深得长坡、大城等地民众的青睐。1937年,雅县(今海南三亚市)红沙举办了农村排球比赛。 1938年初,红沙排球队曾多次与鹿回头村岭南排球队交锋,1943年,辖区内的岗门、崖城及黄流、英海等地排球比赛更为频繁。

总体来说,建国前海南排球运动开展情况是汉族地区好于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好于乡村。这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会时,都将排球运动列为比赛项目。文昌的中胜体育会、丹县的辰光体育会、定安的国协体育会、澄迈的金胜体育会等几乎都将排球运动列为主要比赛项目,促进了排球运动的普及。

海南解放后,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排球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自1951年举行第一届海南区运动会以来,排球一直是重点比赛项目。1954年,广东省排球队到海南指导排球运动的发展,同时到文昌宣传和教授六人制排球,并普及到全县各中学和部分小学,后又推广到全岛各中小学。此后,政府举办的一些正式排球比赛,均采用六人制,而民间排球活动,仍乐于采用传统的九人制。

一些事件进一步引发了民间排球热。1958年,文昌队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21支青年排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一个县队夺得全国冠军,整个文昌都震惊了。”文昌队队员、后来担任文昌中学排球队首任教练的付世莲回忆说,回去后,县委召开万人大会,让队员们坐车环县城,接受群众欢呼。1965年,定安县男排首次夺得海南行政区排球锦标赛冠军,将全县排球热推向了高潮。

海南省琼山中学排球_海南琼海排球培训_海南中学生排球赛冠军

赛后,胜利的球员欢呼雀跃。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1984年11月18日至24日,已连续3年夺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的中国女排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专程来海南参观表演。海南电视台对此次赛事进行了现场直播,轰动了全岛,掀起了海南排球的又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学校的排球运动对推广体育运动、培养人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起,海口、琼海、文昌、乐东等市县相继成立了业余体校,均将排球运动列为重要项目;文昌中学、琼山中学、屯昌县中学等或独立或与体校合作开设了排球班。1973年,文昌在全县20所中学设立了训练点,各校都要开展排球活动。

排球运动发展时期,琼州北部和东部民间气息最为浓厚,逐渐在圈内形成了“三县一市”的说法,即文昌县、琼山县、定安县、海口市。如1984年琼山27个区192个乡镇共组织了224支排球队;1986年全县农村共举办了465场排球比赛。在文昌,一个村子建10多个体育场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每个班都有自己体育场馆的学校。得益于群众基础的扎实和人才的不断涌现,文昌中学在90年代初就获得了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夏令营“三连冠”,此后多次夺得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

文昌龙楼队球员拼尽全力救球。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 摄

独具海南风情的“泥土味”

百年历程,海南排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土”特色。

首先,农村、民间的氛围十分热烈,群众参与度高。文昌等市县已经实现“村村有法庭”,农民、渔民、商贩、学生下班后脱鞋卷裤腿、卖鱼、收摊、上学,都成了法庭一员。

海南民间排球运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盛行。“春节期间,文昌市各乡镇的排球比赛从正月到二月全天都在打,过节打排球就像是宴席上吃鸡一样。”文昌市体育运动学校原校长、排球高级教练吴多发说。

海南省琼山中学排球_海南中学生排球赛冠军_海南琼海排球培训

富裕的地方会组织当时的“海南四强”(实力较强的城市、县和学校队)来比赛。“当球队去另一个城市或县比赛时,他们会租一辆车,在路上开上半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海南大学排球教练周若锋说。

今年在文昌举办的海南排球“乡村VA”以鸡、羊、牛等当地特产作为奖品,颇具趣味。不过,这并不是“原创”,更像是对传统的致敬。在物质相对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比赛的奖品就是农产品、农具。周若锋说,当时定安人常以此为名将比赛称为“偷羊”。

海南琼海排球培训_海南中学生排球赛冠军_海南省琼山中学排球

海南人喜欢通过举办排球比赛来活跃节日气氛。图为民众在观看比赛。摄影:李英婷

进入80年代后,发奖金逐渐成为主流。海南师范大学男排原总教练、文昌本地人林明祥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回乡华侨的支持,“那时候,只有他们才能出得起这个钱。”

海南民间排球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打法。提到这个,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九人制。但周若峰说,其实早期的海南排球并不局限于九人制,也有一边十人、一边十一人的。

在林明祥看来,九人制对海南排球运动的普及有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六人制,九人制规则简单,没有轮换,上场人数没有六人制那么多,二来进攻和防守的回合数也更多,比赛也更加精彩。同时后排位置也更多,为身材较矮的球员提供了机会,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真正能代表海南排球灵魂的,是“自由”。在民间日常的排球活动中,只要有人,就能打。九人制只在正式的民间比赛中采用。以双方实力相当为原则JRS直播,双方人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对等,即队员实力强的一方,可以以队员人数少的一方上场;如果只有两人,也可以一对一。双方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临时约定各种:谁打主攻,谁打二传;谁要站位固定,谁可以站位自由;谁可以参与进攻,谁只能参与防守;谁可以发球,谁不能发球。甚至有些场合,根据队员特点和双方实力均衡,允许某些人重握球。总之,只要遵循排球基本功,其他方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

海南对队员的角色也有自己独特的称呼。主攻的叫“冲角”,即男主角,借用琼剧中“生”的角色称谓。一局比赛通常由两个想玩“冲角”决斗的人发起,由他们协商并选出各自的队员。第二关叫“二波”,专职后排防守的叫“三波”,而机灵得让人无法穿透的盗贼则叫“铁三波”。

作为一项民间活动,排球运动在各个方面都相当随意。没有正式场地时,只要找一块空地,架起网,用脚在地上画一条线就可以了。服饰也颇具“热带特色”,光着上身、穿拖鞋、赤脚都是常见现象。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海南人打球时,“穿拖鞋就是对你最大的尊重”、“光脚说明他很认真”。

海南队员虽然个子矮小,但都说他们“个子小却聪明,个子小却聪明”。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学甚至入学前就开始接触排球,在各种“野球”和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历经磨练,技术娴熟,动作潇洒、弹跳惊人、爆发力惊人,与那些在专业学校培养出来的队员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个子矮”的海南队能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由于身高原因,海南在成人专业比赛中的表现并不突出,目前仅有林玉婷一人入选国家男排。女排方面,林梅梅代表国家队夺得女子沙滩排球世锦赛冠军,曾洁雅近期入选女排国家队。三人均来自“排球之乡”文昌。

本世纪以来,海南省农民九人排球赛、力嘉杯、云牧杯等赛事连年举办,让海南排球在大型赛事层面保持了温情。但在基层,随着农村人口外流、民众娱乐方式多样化,普及度大不如前。不过,近年来,在一些知名球员的带动和网络直播文化的推动下,自发性球赛愈发频繁,呈现出复兴的势头。

近期,文昌、屯昌等地频频举办“乡村VA”,说明排球运动依然在民间热度不减。尤其是在文昌举办的海南排球“乡村VA”更是人气爆棚,再一次唤醒了海南人的排球记忆。业内人士称,此举将在文昌乃至海南掀起新一轮排球热潮。

海南排球纪事

■20世纪初,一批文昌华侨从国外归来,在文昌开展了最早的排球活动。

■1917年,李寿昌从岛外归来,在文昌中学任教,推动了排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

■20世纪20年代前后,海孚地区的皮津中学、琼山县立中学(现琼山中学)、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现琼台师范学校)、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等学校相继开展排球运动,并逐渐向社会推广,在全岛普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昌中圣体育会、单县晨光体育会等体育团体积极推广排球运动,促进了排球运动在民间的普及。

■1935年,广东省举办第一届琼崖中学运动会,排球被列为比赛项目。

■1951年,海南区举行第一届运动会,排球被列为比赛项目。

■1954年,广东省排球队到海南指导排球运动发展,推行六人制。

■ 1958年,文昌夺得全国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冠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文昌夺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在全国掀起了排球热潮。同年,海口市率先创办了业余体校;此后,琼海、文昌等市县也纷纷创办学校,并将排球运动列为发展项目。

■20世纪70年代,文昌人林玉廷入选国家男排。

■1980年,广东省选定一批中小学作为首批传统体育训练点,文昌中学、琼山中学、定安中学等被列入排球试点学校。

■1984年,海南区组建第一支专业排球队。

■1984年11月,已连续三届夺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的中国女排来海南与当地球队进行了多场表演赛,引起全岛轰动。

■1990年至1992年,文昌中学在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夏令营中连续三届夺得冠军。

■1998年,文昌中学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青少年排球锦标赛,获第五名。

■1999年,举办首届“力嘉杯”海南省排球联赛。

■2007年,文昌中学代表中国队参加亚洲初中排球锦标赛,荣获第三名。

■2017年,举办首届“云牧杯”海南九人制排球赛。

■2022年,在比利时举行的世界沙滩排球未来锦标赛上,代表国家队出战的文昌沙滩排球运动员林梅梅与搭档一起夺得了冠军。

■2023年,海南排球“乡村VA”——“久久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将举办,掀起新一轮排球热潮。